齲齒俗稱“蟲牙”、“爛牙”。其患病率高,分佈廣,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。齲齒可見於牙齒萌出後的任何年齡,但不同年齡階段其患病情況是不同的,齲齒發病最活躍的年齡階段是11~19歲,此期發病率最高。成年時期的發病率比較穩定。老年時期發病率又有所升高。
齲齒並不是真的有“蟲”將牙齒吃掉了,而是由3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,即宿主(牙齒和唾液)、細菌和菌斑以及飲食中的糖。牙面徹底清潔後幾分鐘,就有一層薄膜形成,主要由唾液中的糖蛋白選擇性地吸附於牙釉質所致。薄膜形成幾分鐘內,唾液中的細菌很快附著上去,最初附著牙面的主要是革蘭陽性球菌,如血鏈球菌等。漸漸地一些產酸致斜菌,如變形鏈球菌等附著。隨著薄膜增厚,菌斑形成。當人們進食蔗糖或其他糖類食品後,這些糖可以進入菌斑,菌斑內的致耦菌使糖酵解產酸。當菌斑pH值下降到5.0以下時,就會發生牙齒硬組織脫礦,產生齲齒。
牙齒結構、唾液等因素與龋齿也有密切關係。有機物多、羥磷灰石結晶排列疏鬆、窩溝深、排列不齊的牙易患齲。唾液有清洗作用,可不斷沖洗牙面細菌和食物殘渣,減少菌斑的聚集。唾液量少,流速慢時就易產生齲齒。
以上3種因素,相互制約,相互影響,只有在3種因素同時存在的條件下,齲齒才會發生。妊娠期由於飲食結構改變、進食頻率增多、口腔衛生不良、孕吐反應等因素,易發生齲齒,原有的齲齒也會加重。
推薦閱讀:
深圳牙科收費標準